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村居全诗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
查看更多>>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1】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赏析2】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
查看更多>>出自宋代诗人柳永的《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篇一: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赏析篇二:
本篇亦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词人写春夜怀人,描绘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黄昏高楼望远图,景中含情,表现了怀念的深情。
上片写登楼远望所引起的无尽愁思,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气氛。伫倚危楼风细细词人登高望远,离别愁恨油然而生。伫倚二字足见主人公凭栏之久、怀想之深。然极目远望,看到的却是黯然销魂的春愁,词人不说春愁由心而发,却说生之于天际,一方面是为了将无形变成有形,以具象说明抽象,增加了词的画面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愁怨是景物所触发。草色烟光即是词人极目天涯的所见之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一声感叹无言谁会凭栏意,又有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这是对独自倚栏、希望成
查看更多>>“熊掌”,亦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必舍其一,此乃为智。
古今有者,欲求所全,导致内外交困,满盘皆输。秦王欲立大业,迫使百姓为其效力,残暴的统治终使其丢失民心,泱泱大国走向衰亡。君王贪恋江山美色,朝政衰败,民不聊生。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舍有得,戒贪戒欲,才能保全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剪闲云一曦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生浮世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物皆有理,事皆有律,欲以强求,物极必反。
春与秋的生命有一半是夏与东冬,伫立秋色历尽寒冬,才得以观之春的明媚,夏的绚烂。人生亦是如此,如果只愿委身在温暖的避风港里,只做人生洪流的看客,何以看苍穹之壮观,路途之多彩。如果甘愿平凡,只求一帆风顺,不经风雨,大海的波澜壮阔终是遥不可及的神话,鹰击长空的豪情永远凌驾于你那懦弱的灵魂之上。
望尽千帆过,归心渺渺如恍,寻一处晚霞望月守心,轻烟雾霭,遥看灯火珊阑,以露珠为心,一抹残香为志,人生应因贪图求全,有一朵为你绽放的夏花,一杯一饮而尽的清香,一卷墨香的流年,足矣。
夜半风过指尖,落幕成一曲忧伤,将一朵花开的心事卷入心城,美好在其间延续,如此静好,只因舍弃尘世浮华,官场的名利是非。不为富动,看淡吾心,固守本心。
昼夜不能并存,生死不能相容,悲喜不能共进。舍生取义,化退为 人生大全进,尤为真理。
一曲心音深情入梦,荡涤了世间尘埃,一缕花魂,沉醉了多少忧伤。客走茶凉,纵有下曲缓缓想响起。空杯对月,便有满树桂花知音而化酒香,万物转化而为之。
每一株彼岸花都是七世沉淀的眼泪,每一片雪花都是四季轮回的积淀,每一个笑颜都是心酸过后的静默,唯有承受撕心裂骨的疼痛,才有那后世的万丈芳香。
半季沧海,半粟沙,熊掌和鱼不可兼得,是谓本质。
查看更多>>